近日,記者從青海地礦局地礦處了解到,該局今年的野外地勘工作除少量項目仍在施工外,大部分項目已完成任務并進行了野外最終驗收,進入室內資料整理階段,找礦成果初步顯現。
據了解,2016年青海地礦局牽頭的8個整裝勘查區,共設置子項目63項,總經費23390.36萬元。截至11月30日,該局已落實并實施的各類地質項目共有199項,完成槽探18.51萬立方米、機械巖芯鉆探7.49萬米、水文鉆探2353.6米、鹽湖鉆探4592.5米、淺井445.9米、淺鉆1764米。
基礎地質調查方面,基本完成18幅1:5萬礦產地質調查及區域地質調查任務,并初步劃分出多處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1:2.5萬化探異常項目成效顯著,在金、銅多金屬方面已發現多處礦化線索和礦化點。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工作成果顯現,基本了解在門源、都蘭、德令哈、格爾木地區的耕地情況及異常地質背景,并在柴達木盆地首次發現富硒土壤資源。
新能源勘查取得新突破:一是由四勘院承擔實施的;青海省都蘭縣八寶山地區頁巖氣調查評價省基金項目,在區內三疊系八寶山組下段發現有效厚度約55米含氣層,此層段解析出氣體均可燃,熒光錄井中在305米~410米中大多有藍色、天藍色的油斑顯示;二是由水勘院承擔實施的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鉆孔深度3700米時,孔底溫度已達到207攝氏度,表明共和盆地干熱巖資源完全具備建設增強型地熱系統的開發利用條件,為把共和盆地打造成我國首個干熱巖開發和研究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青海省首個中低溫熱水發電示范基地在共和恰卜恰鎮建設完成,示范基地占地面積1.89畝,裝機功率160千瓦發電機組并網運行,開啟了我國西部地區中低溫熱水發電的先河。
礦產勘查方面,重要成礦帶金礦找礦取得突破,已知礦區礦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昆侖河西段野牛溝地區在長約70余公里金礦化破碎帶中,圈定數條有規模的金礦體,擴展了找礦空間。此外,戰略性礦產、多金屬礦勘查,以及柴達木盆地深層鹵水鉀鹽勘查均取得了新進展。